當代陶藝家的素質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9-10-26]
標簽:藝術史 技藝 陶藝 名瓷 陶瓷藝術 中國 收藏 理念 饒中亮
首先,還是引用一段話."中國的當代陶藝家有相當多的一部分缺乏較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對世界和中國的古代藝術史、現代藝術史、中國的當代藝術史等不甚了解,甚至連專業(yè)的陶藝史知識也不全面,而不能擁有這些資訊所帶來的問題是巨大的。首先,很容易陷入到一種對技巧、技藝的盲目追求和迷戀之中,并以此為民族創(chuàng)作形式的象征,從而造成自己審美的單一性。而這種單一性又容易使自己在接受新的審美和對新形式的認知中陷入被動,缺乏靈性。尤其嚴重的是,陶瓷藝術在技術美方面具有極大的“欺騙性”,因為陶瓷的成型技藝本身所蘊含的美感,已成為我們的歷史和傳統(tǒng)中的驕傲,這種文化遺產很容易進入我們的血脈。單一地追求技藝之美,使藝術作品與工匠制品之間很難產生本質的區(qū)別,使人的思想和觀念在技術的圓熟和炫耀中不斷磨滅。所以,多年來我在不同的場合以不同的方式一直在表述一個觀念,那就是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技藝永遠是陶藝創(chuàng)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作為當代陶藝家,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創(chuàng)作路徑到底適合于什么,是容器類的作品還是雕塑類的?是裝飾類的風格還是觀念類的?是欣賞作品的最終形態(tài)還是享受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喜歡借助各種工具成型還是喜歡純手工的勞作?當知道干什么以后,才去尋找適合于此的成型方式,也就能根據需要來要求自己在技藝的掌握上達到什么程度,而不是無窮盡地追求技藝、技法。事實上,如果在景德鎮(zhèn)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會發(fā)現,中國當代的陶藝家甚至世界上諸多的著名陶藝大師,要想在技術與技藝掌握的熟練程度上與景德鎮(zhèn)的瓷工和畫工們比較強弱的話,其結果是很滑稽的。"
不用說,這是一位學院派,年輕一代的陶藝家的話.此君在陶藝界是比較認真的人.辦網站,策展,對外交流,比較活躍.我還沒有機會收到他的作品,因為他的作品已經出現在大型拍賣會上.價格已經不便宜了.
這樣一位陶藝家的話,我們當然要認真地聽一聽了.我的博客中曾經反復地說過他的一些觀點,但是,今天既然大段地引用了他的話,不妨再稍加引伸一下.
第一,學識和素養(yǎng)是制約當代名瓷進一步發(fā)展的瓶頸.現今比較活躍的陶藝家,學養(yǎng)高的真的不多,所以就難能可貴.大型拍賣公司選擇長期合作的名家,學養(yǎng)放在第一位,也就不足為奇.景德鎮(zhèn)貴為千年瓷都,皇帝女兒不愁嫁,自以為是正宗.一旦戴上大師的帽子,便可以養(yǎng)尊處優(yōu),吃上一輩子,現在眼看年輕一代的迅速崛起,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是,學養(yǎng)的問題,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情.裝也沒有辦法裝.
第二,同樣重要的,是對藝術史的了解.他指的是藝術家個體而言.但是,對收藏家而言,你這一腳下去,便是無底洞.現在,收集當代名瓷,已經演變成金錢的游戲.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了.等你把寶貴的資源都放在了將來在藝術史上默默無聞的藝術工作者(對不起,他們不能是藝術大家)的作品上時,你只能是一個藝術愛好者,而絕對成不了收藏家.可怕的是,等你回過味時,已經晚了.
第三,判斷作品的標準.工藝?理念?造型?我們真的不能脫離了以上二個方面來考慮.我看見很多所謂的名家,在談到自己的作品時,永遠把工藝放在第一,有時侯除了工藝便沒有什么其他可言.更有人說,工藝是窮畢生經歷都難以達到頂峰的獨門武功.把工藝凌駕于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的所有元素之上,并且身體力行,這樣的人還少嗎?
我不是陶瓷藝術家.我盡量援引這段話,并不是為了佐證我的觀點,倒是相反,以為他的話,作為圈內人,更值得我們深思熟慮.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