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雄對話饒芃子:文化復興不等于否定現(xiàn)在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0-07-13]
伴隨著新的移民潮日益加劇,離開故土流散在異鄉(xiāng)的包括廣東籍作家在內的眾多華人作家,借助文學表達自己在異域的情感和經歷,已涌現(xiàn)出一批非常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不僅形成了世界“離散”文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學術界也已成為全球化時代后殖民和文化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
國內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權威、著名學者饒芃子教授認為,在文化研究的熱潮中,“中國經驗”成為西方學者的重要研究對象與思想資源,正不斷被引入學術領域。在新的語境下,我們如何將其置于全球背景中加以審視、考察和研究,展示其世界性和“中國經驗”結合的特性,從文化和美學兩個方面為中國文化、文學走向世界提供某種有益的啟示,將有助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跟世界各個國家、民族文化的互動。
不僅如此,廣東作為一個沿海大省,擁有近千年燦爛的海洋文明,現(xiàn)有2000多萬粵裔海外華人華僑散居世界各地,許多熱心人士對廣東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海洋文化和華僑文化是嶺南文化的兩張?zhí)厣懊?該如何挖掘、經營好這兩大資源,為廣東文化走出去服務?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林雄為此專程赴暨大拜訪了饒芃子教授。
饒芃子
饒芃子,女,1935年生于廣東潮州,1957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中文系,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暨南大學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學副校長,暨南大學學位委員會主席,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是廣東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第三、第四屆副主席,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第四、第五屆副主席,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xié)會第一屆副主席,國家社科基金“九五”、“十五”、“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學科評議組成員?,F(xiàn)為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世界華文文學聯(lián)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委員,暨南大學海外華文文學與華語傳媒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主要從事文藝理論、比較文學和海外華文文學的教學與研究,代表論著有《中西比較文藝學》、《比較詩學》、《世界華文文學的新視野》等12部,主編《中西戲劇比較教程》、《海外華文文學教程》等。
○現(xiàn)場速寫
海外華人族群像農民工第二代都是“兩頭不到岸”
饒芃子出生于古城潮州一個書香世家。她雖已年過七旬,依然烏發(fā)濃密,身輕步快,言談之間吐字堅定,擲地有聲,說到興起之時更是神采飛揚。她還帶博士生,并身兼數(shù)個學會的要職;工作之余,她還常常閱讀海內外的文學作品,抽空觀賞電影,和學生交流人生感悟。饒芃子的學生評價老師時最常使用的兩個詞便是“激情”與“活力”。而她自己有句名言———“我的人生最明媚的春光是在課堂上”。
饒芃子說到海外華人族群普遍存在的“邊緣感”時,林雄稱,這讓他想到了農民工第二代:“他們想要在城市立足非常艱難,又不愿意再回到鄉(xiāng)村,這種心態(tài)何嘗不是‘兩頭不到岸’!”饒芃子當場爽朗一笑。
饒芃子還在此次對談中,提到了她致力杏壇50載的種種心得。她說:“身為一名學者,我認為最重要的除了要有激情,還要有責任心和良知,不能占著位子不做事,也不能光做自己的事?!彼龥]有向林雄提到一句有關自己的訴求,而是對學科建設、學生就業(yè)等問題操心不已,也令林雄十分感動。
饒芃子的責任感還表現(xiàn)在她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上,她特意將“海外華文文學”和“臺港澳文學”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了區(qū)別和說明:“臺港澳文學”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的一支,屬于比較特殊的地域文學;“海外華文文學”則是世界華文文學中的一脈,主要是指華人移民文學中的漢語文學,不是外傳的中國文學,也不含華人移民的非母語文學。她還打了一個比方,“臺港澳文學”好比“引橋”,初時內地學者大都是由關注臺港澳文學開始,進而關注海外華文文學。
1
海洋文化氣質
最原始中原文化和最純粹外來文化在廣東直接“碰面”
林雄:廣東是臨海大省,在華僑資源方面享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近些年來,有學者提出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交會點,早在秦代,中原文化便是通過廣西的靈渠,經西江流域,進入嶺南。雖然這個具體的對接點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不可否認的是,海洋文化以及與之相關的華僑文化是值得我們好好經營的一張文化名片。
饒芃子:我一直認為廣東歷史上有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蘊含著巨大、尚未被充分開掘的潛力。據(jù)有關專家考證,徐聞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所以嶺南自古就有與海外進行文化交流的傳統(tǒng)。在廣東人的人文性格當中,如敢為人先、開放務實、不玄虛、不空談等特質,都與海洋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尤其是在明清兩代,朝廷實行“海禁”政策,只有廣州一個開放港口,使廣東這種特殊的海洋區(qū)位的文化特色更為突出。
1988年我到新加坡訪問時,就發(fā)現(xiàn)當?shù)厝A人在日常禮儀、節(jié)慶習俗等許多方面基本上是傳承了中國民間文化傳統(tǒng);我訪問期間剛好是華人過陰歷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當?shù)厝A人社區(qū)祭拜儀式十分隆重,在這一天國家政要還專門到華人社區(qū)去看望致意。由此我想到,這可能是因為當年華僑祖先漂洋過海,離散在外,很多人出去了就再也沒有重返故土,因此這個節(jié)日承載著海外華人世代傳遞的“家鄉(xiāng)情結”。而這些民俗在海外的流傳過程,其實也是中華文化向外擴散的過程。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在嶺南,大致是由三部分人來推動的:一部分是活躍于嶺南的傳教士,他們通過翻譯經典,將中華文化傳到西方;一部分是嶺南知識分子中的有識之士,如容閎、王韜、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還有一部分是嶺南移居于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他們去到哪里就把文化帶到哪里。
林雄:可以說,在廣東,中西文化的交融匯聚是基本沒有中斷過的,這也使得嶺南文化與“純正厚重”的中原文化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特征。任何文化的交流都是雙向的,海外華人華僑把廣東文化傳遍世界,同時也把西方文明的影響帶回廣東;我想,近代史上廣東之所以能涌現(xiàn)出康梁、孫中山等一大批樂于接受外國先進思想熏陶的名人,可以說正是得益于這種文化環(huán)境的特殊性。
饒芃子:您說得很有道理,廣東“西學東漸”的過程與“東學西漸”是同步的。正因如此,嶺南文化中既有中原文化的深深烙印,也有所謂“百越土著”文化留下的痕跡,更有海外文明的長期浸潤和滋養(yǎng),“三位一體”,就是我們這個區(qū)域文化的最大特色。嶺南文化以中原文化為底蘊,又以外來文化作為強有力的參照系,這使得廣東人每當處于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關鍵時刻,往往會習慣性地兩面看,既不會全盤西化,也不會故步自封。廣東人擅長于把中西兩種文化進行折中,并“內化”為一種求實、上進、勇于革新的精神,進而轉化為一種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盗旱摹肮嚿蠒?、“改良維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都是以外國的經驗為借鑒,是西方思想理念與中國國情實際相互磨合的結果,可以說是“亦中亦西”的。
林雄:那么廣東的本土文化、土著文化,又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感覺在這個“三位一體”的架構中,它處于相對弱化的位置,這是不是與它本身的界定比較困難有關?外來的文化對廣東本土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由于地處偏僻,古代交通不便,中原文化來了廣東之后反而得到了較為完整的保存和傳承,廣州話和潮汕話中至今仍保留著大量的古音韻,就是一個鮮活的例證;而中原腹地離海洋太遠,外來文化進入中國的首站在廣東,廣東就成了最原始的中原文化和最純粹的外來文化直接“碰面”的地方。
饒芃子:從歷史形成的方面來看,我們的本土文化自身就融合了許多外來的因素。我覺得“土著文化”的提法有待商榷,因為嶺南本地的“百越文化”與云貴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相比還是很不一樣的,很難徹底分清,什么是本真的、原始的地域文化質素,哪些又是中原文化的影響所致??偟恼f來,嶺南文化對待外來文化的特點就是“拿來主義”,有用的我們就采納,比較務實。而在今天,我們比過去更有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條件,關鍵是要在吸收各方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實現(xiàn)自我提升。
2
"文化復興"辨析
穿漢服、恢復繁體字是把“復興”的內涵簡單化
林雄:自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歷史的主線之一,就是在東方和西方文明之間徘徊取舍。不論以何為“體”、以何為“用”,都沒有真正做到過融合互補、相得益彰。今天,對外來文明究竟采取何種態(tài)度,如何弘揚和革新我們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您認為該如何發(fā)揮嶺南文化兼采中西的特長,為文化強省建設服務?
饒芃子:記得北大百年校慶時,饒宗頤先生就在一篇文章中說,中國當前應有“文藝復興”。他的意思是中國要發(fā)展,只靠經濟不行,還應有新的“文化復興”。2006年他90歲生日的時候,在香港召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學者們對他提出的這個話題作了進一步的回應,認為饒先生所說的“文化復興”是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因為多年來我們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漸漸疏遠了,現(xiàn)在要重新審視、研究?!拔幕瘡团d”不等同于否定現(xiàn)在,也不是重復歷史,而是要以當下的視野對傳統(tǒng)文化作新的詮釋。當中有一個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即任何一種文明的發(fā)展都是有周期性的,而中華文化,當前也到了一個需要向前推進的新周期。什么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我認為是倫理道德、價值觀體系,包括倫理的實踐。
林雄:您說得非常好!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化復興”,不等于“復古尊孔”,像穿漢服、恢復繁體字這些提議,實際上是把“復興”的內涵簡單化了。真正意義上的“復興”是核心倫理觀、價值觀的弘揚,這也是文化軟實力中最重要的部分。特別是在今天,當社會出現(xiàn)某種意義上道德迷失的時候,這更是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今天中國國力大幅度提升之后,怎樣來構建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比較好的辦法就是從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中提煉出最精粹、影響力最大、接受程度最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并加以發(fā)揚光大。
饒芃子:說到廣東文化強省的軟實力,我認為文化的概念很寬泛,其中精神層面的東西,是最需要去關注和引導的。就我所在的教育領域來說,文學是直接影響人的感官、滋養(yǎng)人的心靈的。著眼未來,廣東要做好人才的培育,精神上和倫理道德上的引導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很多理念,包括“以人為本”,“和諧共處”,看起來很普通,恰恰是今日社會亟待發(fā)揚的。我認為,這不僅是一個認識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實踐,這是人在生命成長過程中自身的需要。要讓青少年有實踐傳統(tǒng)美德的機會,這就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加以點撥、指導,例如通過文學藝術的陶冶,把人文精神的種子播撒在他們的心靈上,讓他們隨著自己的成長、生根發(fā)芽。
林雄:那么就您的專業(yè)而言,您覺得海外華文文學可以在目前的文化建設工程中起到怎樣的特殊作用?
饒芃子:我前兩年寫過一篇論文《全球化語境下的海外華文文學》,主要的觀點是,研究海外華文文學,不僅僅有文學上的意義,還與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密切的聯(lián)系。海外華人作家處在中華文化與異族文化相遇的最前沿,在海外的華文作品中,有中華文化與“他者”文化的碰撞、交匯和重疊,既有別于中國本土的文學作品,也不同于所在國主流的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這個創(chuàng)作群體及其作品,有助于推動世界漢語文學的整體性認識,從文學的角度為探討中外文化關系史打開一扇新的窗口,對于探索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也具有特殊價值。
3
海外華文文學
要向外引進人才更要培養(yǎng)自己的人才
林雄:您是海外華文文學的權威專家,據(jù)您所知,海外的華人華僑他們是怎么看待廣東的文化建設的?是否可以通過華文文學這個渠道,增進海外華人群體和廣東的聯(lián)系,提升我們的文學以及嶺南文化的輻射力、影響力、滲透力,發(fā)揮這個群體對家鄉(xiāng)文化建設的獨特作用?以華僑資源為依托,以海外華文文學為橋梁,最后我們要實現(xiàn)的目的是增強漢文化的感召力。
饒芃子:現(xiàn)在世界有不少國家都成立了華文文學協(xié)會,有的國家還舉辦華文文學大賽。早在1988年,泰國《新中原報》和泰華作協(xié)就舉辦泰華文學金牌獎,還請我和臺灣的柏楊任評委。入選作品中,有不少是廣東移居泰國的作家創(chuàng)作的,從作品的題材、語言、風情民俗處處都能看到嶺南文化的影子。當時我就發(fā)現(xiàn)從廣東方言入手研究在東南亞的文學變異,是一個很好的課題,從中可以見證嶺南文化在東南亞地區(qū)的傳播力。
廣東是最早開展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從1979年就開始。我們和海外華文作家群體的聯(lián)系比較多,但近幾年發(fā)現(xiàn)有的國家從事華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作家比較少,年輕的華人特別是華裔,更多從事與科技、商貿有關的工作。
林雄:就是說,海外華文文學在創(chuàng)作和研究兩個方面,都存在后續(xù)力的問題。您認為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
饒芃子:從1982年暨南大學召開第一屆臺灣香港文學討論會以來,這一領域的拓展已有近30年的歷史。此期間兩年一屆的“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已經舉辦了15屆。2002年5月,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在暨南大學正式成立,學會辦事機構就設在暨大。海外華文文學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可以說是廣東“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的品牌,但目前要在學界擴大其影響力,還要重視后繼人才的培養(yǎng)。為了加強學科建設,希望有關部門加大扶持力度,重視專業(yè)人才的培育和年輕高端人才的引進。
在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我個人感覺精品力作不夠多,還應有更多的標志性成果,事是人做出來的,人才問題同樣值得重視?,F(xiàn)在省里出臺了許多有利于引進人才的政策,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人才的培養(yǎng),以及使用好現(xiàn)有人才,做到“人盡其才”。說到文藝創(chuàng)作,我想強調一點,那就是“中國視野”的重要性。比如李安的《臥虎藏龍》,取材于一本通俗武俠小說,但他拍出來的影片卻很精致,在其中寄托了他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向往,突出了武德與武功的關系以及主人公李慕白的理想化人格,還有藝術上的“中國意境”。白先勇的《最后的貴族》、《游園驚夢》等作品,始終不離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含蓄蘊籍的基調。加拿大華文作家張翎的最新力作《金山》,用細膩、縝密的藝術筆法,描繪出“金山伯”們的血淚人生,再現(xiàn)了近代中國人舉步艱難走向世界的歷程。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