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情侣激情小视频免费_国产成人片无遮挡无缓冲_国产真实深喉口爆91_国产呻吟大学生无套视频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專家批隨意更改和廢止古老地名 反對商業(yè)化冠名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0-10-19
在不久前舉辦的2010濟南地名文化論壇上,傳出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2004年濟南市地名協會統(tǒng)計的濟南500條老街巷中已經有168條消失,這些名字也相應消失。而到現在為止,據不完全統(tǒng)計,濟南已有200余條老街巷的名字消失。而這一切也只是地名消亡危機的一個縮影。

逐漸模糊的“城市名片”

  地名,尤其是在城市中存在了上百年的老地名,它們不僅僅是一條街、一座橋,它們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興衰,它們生長著這個城市的記憶,是城市的“名片”。然而隨著城市化的擴大,有些“名片”丟失了,而這個城市也將會失去自己的特色,陷入千城一面的境地。濟南,不是特例。

  據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長劉保全介紹,在我國,由于對地名文化缺乏認識,因而對古老地名隨意更改和廢止的現象屢禁不止?!按筌S進”時期改了一批,“文革”中又改了一大批,近年來在城市化建設、資源開發(fā)和環(huán)境整治中,隨意更改或廢止古老地名的現象更是時有發(fā)生。如北京市舊城區(qū)的胡同地名是古都歷史文化風貌的一大特征,然而在1980年至2003年間,因舊城改造就消失了40%。隨意改變、廢棄古老地名,在當時背景下雖有一定道理,但將其放到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看,則極少有合理性,實際上造成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嚴重破壞。

  廣州市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2200多年的建城史上,老祖宗留下了許多具有豐富內涵的老地名,如石門、懷遠驛、甜水巷、流水井、大小馬站、廟頭村、狀元坊、厚德巷、天字碼頭等。這些地名濃縮了古代廣州的歷史或民俗,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憑據,植根于廣州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中,積淀了深厚的地方文化元素。但數據顯示,1991年到2000年,這10年間廣州老地名就消失了1031個,而最近10年不知又有多少老地名退出歷史舞臺。

  蘇州地名辦歷時三年編撰的《蘇州地名錄》已經面世了,從這本書中可以了解到,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如今,姑蘇古城就有1192個老地名從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間消失。

  城市中的老地名,是在古代和現代交替中一個尷尬的個體。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安作璋說,它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緊密相連。如果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老街巷、老建筑消失了,因此而生的特色地名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意義。當城市的發(fā)展,造成這些歷史建筑的消失,再重修或者硬性保留這些地名,或許就顯得很牽強。地名是城市的一種符號,沒有了載體,這種符號就是虛的。

“活化石”保護的價值

  城市中的老地名又被稱為“活化石”,因為它記載了這個城市演變過程中的痕跡,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

  劉保全說,地名這種文化現象,包含了人類靈性對地理實體的感悟和寄托,并且經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其他領域相聯系。同時,地名又是最脆弱的文化現象之一,可以隨時被更改而淡出人們的記憶。中華地名的命名理念和原則也以其鮮明的文化特點和風格在世界地名文化中獨樹一幟。

  作為享譽中外的“泉城”,濟南不僅有寬厚所街、苗家巷、小王府、后宰門、歷山頂、后營坊、后場街、云彩眼、舊軍門巷、太平寺街、高都司巷、米廒門字街、武庫街、縣學街、黃華館、閣子后街、高祥后前街等帶有時代特色的老地名,而且它的許多地名還直接在“泉”字上做文章,比如芙蓉街、漿水泉路、玉環(huán)泉街、王府池子街、涌源胡同、濂泉胡同、平泉胡同等。這些老地名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深深地融入泉城文化之中。如今,可能這些老地名所具備的指向性已經模糊了。但作為一種歷史的遺存,不僅存在于文化的記憶中,更存在于當地人們的感情中。

  近一二十年來,隨著舊城改造的加快,大量深具特色的老地名、老街巷大量消失,濟南的地名命名也曾亂象橫生。一些“加州花園”、“萊茵小鎮(zhèn)”之類的新地名躥了出來。這些名稱,盲目借用外國地名,沒有考慮濟南的歷史文化淵源,與歷史、地理、人文聯系不密切、不協調,與其功能、形象不吻合。其結果是,導致濟南市部分地名的混亂,割斷了濟南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而這種現象也在全國范圍內很大程度地存在著。

  濟南市地名辦主任張宗治在發(fā)言中引用了一句話,“一個沒有歷史的城市是膚淺的城市,同時一個沒有老街巷的城市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歷史和文化是城市的命脈,地名保護本身就是一個追憶城市歷史和文化脈絡的舉措,因為這些老地名不僅承載了人們深厚的感情,也體現了一種在保護城市遺產、傳承城市記憶過程中的文化自覺。此外,地名保護對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及文化產業(yè)的長遠發(fā)展等,都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當地方城市考慮如何在全球化過程中保持和重構其地方性的特色,如何加強城市對生活地點的意義塑造,如何保留和創(chuàng)造那些能促進社區(qū)的結構更緊密聯系的“地點、儀式和事件”時,地名保護無疑具備了現實意義。

老地名的現代歸宿

  濟南市著名地名專家喬潤生說,把地名提高到文化遺產是個很大的進步,地名文化和各種文化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這一提升,有利于地名的管理和保護。濟南朝著這一方向做了很多工作。

  山東省社會學會副秘書長閻錫廣介紹了濟南的做法。比如,通過積極參與地名規(guī)劃方案的編制論證工作,讓地名文化保護工作前移,爭取地名文化保護的主動權。與此同時,濟南市地名協會正在積極籌備地名“申遺”工作,也在進行保護名錄的編制工作,這兩項工作將對未來濟南地名的保護起到關鍵性作用。而地名保護工作,從全國來看也不乏先進的做法。2008年,南京市政府公布了首批87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御道街、朝天宮、貢院街等老地名首次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此前,南京編寫了《南京市古今地名對照》,還開通了專業(yè)網站“南京地名網”。蘇州,也為很多老地名“樹碑立傳”。

  國外很多國家和地區(qū)早就認識到了地名保護的價值,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加拿大從1989年起就展開了對傳統(tǒng)地名的整理;荷蘭正在建立歷史地名數據庫;奧地利聯合中、東歐各國對12世紀以來形成的居民地地名進行大規(guī)模考察;北歐不少國家都開展了地名文化宣傳保護活動——全球性的地名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活動正在興起。聯合國第六屆地名標準化會議的9號決議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隨意改變地名將造成繼承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方面的損失?!彼?使地名文化在國際公約和相關法律約束下得到更有效的保護和弘揚是一條必由之路。

  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已于2005年啟動,各地專家學者也紛紛呼吁開發(fā)建設部門和地名保護單位應加強協調,通過立法等有效手段建立保護老地名的剛性機制。以蘇州、南京為代表的一批城市,相繼頒布了地名管理條例,使得老地名的保護有法可依。

  在濟南地名文化論壇上,專家們一致認為,對老地名、古地名的注銷一定要慎之又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fā)展,一些地理實體可能不復存在,可將這個地方的地名移植到新建筑和經過改造的街巷上,或在區(qū)、社區(qū)、公交站牌等載體上使用,這樣就可以更多地保留老地名,以使品位較高、著名的老地名得以傳承。對于新地名的命名,要征求廣大市民的意見,既要好聽好記,反映城市新貌,又要和老地名在氛圍上和諧一致,使地名、歷史、文化、經濟和諧統(tǒng)一。要更加注重地名的指位性、方位性,還要尊重歷史,地名的命名、更名要充分尊重市民的意見,反對商業(yè)化冠名。

  正如安作璋教授所說,地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符號,需要同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建筑緊密相連,建筑是符號的載體。如果沒有了載體,符號就是虛的。如果載體和符號不相符,符號也就成了一個沒有意義的代號。所以,地名保護同歷史建筑保護應是相輔相成的,二者應給予同樣的重視。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