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林:美術批評的個人判斷勝過于集體判斷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1-07-21]
我認為藝術教育中的美術批評,不該是獨立的學科,我覺得批評是美術創(chuàng)作和美術史當中的中間狀態(tài)。如果舉一個比較形象的例子,如果說美術的創(chuàng)作是一條軌道的話,這條軌道走得很快,另外還有一個軌道是美術史,兩個軌道,一個快一點,一個慢一點,一個是兩條軌道中間的砧木,一個最具有延展性,最自由,也是最不確定的中間領域。從批評的主體來看,我覺得它不應該是有專利的,也不該是哪個專業(yè)的,每個人都是批評家,但是不一定是藝術家,或者更不可能是藝術史家。我還是相信個人的觀看勝過于集體的觀看,個人的判斷要勝過集體的判斷,因為集體的判斷最后會出來話語大權,這是我們看到的一個現(xiàn)實。
我想總結一下美術史、美術創(chuàng)作、美術批評三者的關系。我認為美術史是靠圖像和文字說話的,可以自成一體。創(chuàng)作是靠作品說話的,批評應該是一種社會權利,每個公眾的權利,公眾的影響力。如果按照福柯或者巴特這么一個理論符號分三種,一種實物符號的存在就是我們的作品。圖像符號的存在,這是我們美術史家往往按圖說話的依據(jù)。還有就是話語的存在。只有三者的相互存在,相互轉換,才可以成為公眾事件,任何一個公眾事件中,三個要求缺一不可,三者的互動不應該少,而且它的權利不是屬于哪一個人,是屬于大家的。
(包林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