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為:建設有軍隊特色的美術教育體系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1-11-16]
軍藝美術系創(chuàng)建于1979年,當時正值改革開放的初期,那是一個思想解放、百廢待興的年代。正是在這樣一個激情似火的歲月,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應運而生,并開始了部隊美術教育艱苦創(chuàng)業(yè)、蓬勃發(fā)展的歷程。
1980年,我從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班畢業(yè),十分榮幸地分配到新創(chuàng)建的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任教,也親身感受到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當時建系不久,還沒有專門的教室,學員們只能在木板搭建的簡易工棚內上課、住宿,條件十分簡陋、艱苦。但是從部隊各基層單位和應屆高中畢業(yè)生招考入學的學員們都非常用功,他們深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古訓,并不因校舍的簡陋而挫折他們“饑不擇食”的求知欲望和對藝術的熱忱追求。我從地方院校畢業(yè)走進部隊院校,和學員們一起經受了創(chuàng)業(yè)艱難的考驗。此前雖接觸過不少軍人,但和自己穿上軍裝,作為解放軍藝術學院的一名教員,感受就大不一樣。我與學員們在一起上課、出操,一起建系創(chuàng)業(yè),自豪、責任、感奮都化作一腔激情,確立了我讓這所軍校有所作為并為之奉獻一生的信念。
30多年來,我曾多次帶學員奔赴邊防、哨卡,足履雪山、林地、海島、大漠,深入連隊基層,鍛煉、采風、寫生,并兩次帶學員上烽火前線,頭戴銅盔,冒槍林彈雨,在坑道掩體,貓兒洞里為戰(zhàn)士畫像、畫速寫。也就是在那一刻,把生死置之度外之際,我親身經受了戰(zhàn)斗的洗禮,親身感受到軍人的奉獻與偉大。我和戰(zhàn)士的思想感情融為了一體,這不僅僅培養(yǎng)和加深了我對軍人的情感,而且積累了我對軍人、對軍隊生活的切身體驗。這一切都已成為我努力進行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與軍事題材創(chuàng)作的思想基礎,也是我辦好軍藝美術系,培養(yǎng)更多的部隊美術人才,以提高整個部隊美術創(chuàng)作水平的動力。
部隊的美術教育,不僅體現了一般高等美術教育的規(guī)律,更要有自身的規(guī)律和特色。回想建系之始,何止沒有校舍,更無教材和教學大綱可依。我從參與教學大綱、教材編寫開始了這一實質性的體系起步建設。我們把各地方院校的大綱及教材借來作為參考,本著為部隊服務的需求,逐步認識并掌握軍藝美術系教學的特殊性,構建、完善我們的教學機制。針對來自部隊基層連隊的學員,學習熱情高,勤奮守紀并有豐富的部隊生活體驗和創(chuàng)作素材,但基本功比較欠缺、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我們逐漸總結和優(yōu)化軍藝美術系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確立了加強基礎課教學,突出造型、色彩、筆墨的基本功訓練方案,尤其要求低年級在一定時間內強化、加大素描、速寫數量,以便盡快掌握造型的規(guī)律,使學員造型能力差距縮小并基本過關。高年級階段則偏重生活的體驗、素材的積累、構思、構圖、構成、技法、技巧、形式等創(chuàng)作基本功訓練,強化學員對于構思、結構、主題和語言之間關系的理解與表達,培養(yǎng)學員創(chuàng)新意識。軍藝美術系堅持系統(tǒng)的基本功訓練,堅持以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促教學,凸顯鮮明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特色。
軍藝美術系是軍旅美術家的搖籃。軍旅美術家的使命主要就是反映當代軍人的思想、情感,塑造人民軍隊的英雄形象,激發(fā)戰(zhàn)士積極向上的革命情操。為此軍藝美術系不僅要提高學員的繪畫技藝與創(chuàng)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創(chuàng)作方向。既要因材施教,注重發(fā)現和培養(yǎng)每一位學員的藝術個性,鼓勵他們關注時代,開拓創(chuàng)新,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堅定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觀念,把表現軍人思想情感、為兵服務、為部隊建設服務、為偉大祖國繁榮昌盛服務、謳歌時代精神放在首位,這是部隊美術教育的方向與使命、精神與靈魂之所在。
正是在這樣的一種教育思想,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軍藝美術系師生建系32年來勤勉奮進,獨辟新界,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新時期以來,全國、全軍各種美展中有大量佳作入選,并屢有摘金奪銀之譽。尤其是在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的百件作品中,軍藝師生就創(chuàng)作并入選了13幅作品。收錄在這本畫冊中的作品,客觀的展示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32年來的教學成果,也是對我們建設有軍隊特色的美術教育體系的檢驗。
光陰似箭,又如白駒過隙,匆匆32年春秋。從進入軍藝那一天起,我參與并見證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的發(fā)展與壯大,參與并見證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的組建、成長與成熟。30多年來,我從魏傳統(tǒng)、胡可、黃丕星、鄧斌、潘力模等評為革命老前輩藝術家,以及我系尚滬生、林凡、高泉、崔開璽、劉天呈、張欽若、李隆、李智良、楊林桂、王景嵐等老藝術家身上學到了不少好傳統(tǒng)。正是由于他們的無私奉獻,正是在他們的精心呵護下,才使軍藝美術系有了今天的參天綠蔭、碩果滿園。
32年來我從一個軍藝的新兵已漸成軍藝的老兵。我也是經這個大熔爐鍛造的藝術家,在某種意義上,沒有軍藝就沒有我,或者是另外一個我。她教會了我在任何其他地方學不到的東西,尤其是對偉大的祖國、偉大的人民、偉大的軍隊、偉大的時代那樣一種崇高的責任與使命感。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