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稱茅獎對作家是小事:中國應有更多文學獎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2-04-22]
在華中科大住著的兩周多時間,張煒很忙。
講座、研討、沙龍、交流……從3月底到4月中旬,這位山東省作協(xié)主席、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得主,成了一位忙碌、充實的“駐校作家”。
日前,張煒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他對當前大學在傳統(tǒng)精神上的流失感到擔憂,而對去年以“第一名”身份拿下中國長篇小說最高獎,則顯得淡定。
關鍵詞:駐校
作家引來“怪鳥”都不怕
對于武漢這座高校云集的城市,“駐校作家”仍算一個新鮮詞。著名作家來到武漢高校,在校園里住上一段時間,參加各種文化活動,與學者、大學生交流。張煒,就是這首批“吃螃蟹者”之一。
雖然活動密集,但張煒覺得十分充實。“一個好的駐校作家,首先應該是一個很好學的人。大學里面不缺老師,所以你不是來教別人什么的?!睆垷樥f,“駐校作家需要有好奇心、樸實,誠懇地與學校交流思想。”
他認為,作家來到校園,其固有的個性和作風能影響周遭環(huán)境。而多元化的校園,就像一片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良的綠地,什么鳥都有,“引來怪鳥也不怕?!?br/>
關鍵詞:大學
“嶄新的大學”不可取
作家走進精英聚集地,目光掃視之處,往往帶來刺痛,讓大學有所反思。這是張煒此行的意義。
張煒到過許多大學,他發(fā)現(xiàn)一些學校,從學生到老師都很浮躁,“一些學生普遍地受到家庭、大學環(huán)境和社會風氣的影響,盲從、不思考、趕時髦。許多年輕人失去了獨立的見解和思考的時間,人云亦云,尋找熱點,跟著熱點跑,不以個人為出發(fā)點去考慮問題?!?br/>
他認為,大學應該是精神和文化的堡壘,是激發(fā)思想的地方,不應盲從于時尚和潮流,“但可悲的是,大學已經(jīng)成為時尚潮流的唱和者、和聲部。長此以往,大學生對中國的藝術和思想會相當?shù)拿つ??!?br/>
面對越來越“嶄新”的大學,張煒呼吁學校保持傳統(tǒng),“我倒希望看到一些‘保守的大學’,能守住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恰恰應該是最吸引學生的地方。”
關鍵詞:文學獎
得獎不是“硬指標”
去年,張煒的長篇小說《你在高原》以得票數(shù)第一的佳績,斬獲茅盾文學獎。談及此次獲獎,張煒稱“對作家來說是小事”。
“文學獎就是一個人造的節(jié)令。”他說,得獎可以增加好作品受注意的機會。但如果評委看走眼怎么辦?“所以文學獎不是作家的硬指標”,他認為,對于一個多年的寫作者而言,你不能因為得了獎,就把得獎和文學的意義混淆。
“國外也有許多文學獎,它們的主要作用是讓作家有時間有生活保障,可以安心寫作。從這個意義上,中國的獎項太少。應該有不同層次不同機構的文學獎?!睆垷樥f,一個省里有10來個像樣的文學獎不為多,全國達到四五百個獎,就會好一點,可以大大增加寫作者得獎的機會,可以幫助和鼓勵他們。
關鍵詞:生活
愛網(wǎng)購但是不泡網(wǎng)
結束這一段的行程后,張煒將到山東東部一個小村里,關上門,靜靜地看書寫作,“一年有兩個月奔波,十個月寫作,比較適合我?!?br/>
他說,作家的力量來自“閉關自守”?!艾F(xiàn)在傳媒這么發(fā)達,作家要知道信息并不難,反而是閉關自守的能力,作家是最欠缺的。”他說,這實際上是一種責任感。責任感強烈的人,自守的能力就要大。文藝方面尤其如此。這并不意味著他簡單的封鎖自己,而是工作需要。
自守當然不同于與外界隔絕。張煒就很喜歡網(wǎng)購,主要是買書,但他不開博客也沒有微博,“那些言論無法進入中國最高層次的思想文學藝術討論,把自己邊緣化了,時間也耗費了,就讓別人熱鬧去吧?!?br/>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