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創(chuàng)達人"的文化堅守:慣用中華文化元素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4-07-22]
惠安7月21日電(林春茵)皮影戲花旦、大紅燈籠、活字印刷,在光影更迭中,眼見鄭家大屋起高樓、娶新婦、宴賓客……這段映照澳門人文歷史的投影作品,曾驚艷2013年第24屆澳門藝術節(jié)。
追溯起參與制作的這部光影作品,身為澳門青年文化創(chuàng)意協(xié)會會長的“文創(chuàng)達人”郭石惠近日對中新社記者自言,她最慣用中華文化元素,原因簡單,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給她的傳承和能量,“比如皮影之類,沒人用,它們會消失?!?br/>
7月16日到20日,郭石惠率澳門福建同鄉(xiāng)會青年訪問團回到福建,展開了為期5天的原鄉(xiāng)之旅。郭石惠祖籍福建晉江,是居澳閩籍鄉(xiāng)親第二代。
父母1980年前后去了澳門,她和年僅10歲的姐姐被留在晉江鄉(xiāng)下10年,“所以我現在能說很流利的中文,我對傳統(tǒng)的、民族的元素敏感,就是有這十年的底?!?
1999年澳門回歸那年,她和在英文補習班認識的葡萄牙人安東尼結婚。女兒是“土生”(葡萄牙人與華人混血),絕大多數“土生”會念葡語學校,但郭石惠執(zhí)意送她念英文學校,原因簡單,“念英文學校才有中文,念葡語學校沒有中文?!?br/>
女兒幼年時英語不靈光,又不會說葡語,和老爸溝通相當不順暢。郭石惠夾在這磕磕絆絆的親子關系中,有時也會猶豫是否還要堅持女兒親近中文。
“但我始終覺得,要讓她有這個底?!惫菰S安東尼走遍歐洲和葡語系國家,“走得越多,看得越多,越覺得自己文化的可貴”;澳門擁有國際化視野,女兒會有機會到外國讀書,有的是機會接觸西方,“但經驗都是先入為主的,要趁早植入中華文化?!?br/>
她女兒學琵琶、跳民族舞、練毛筆字,當這個“鬼妹仔”像模像樣參加民樂演出時,常常成為焦點人物。郭石惠說,她常常告訴女兒,“多一點接觸都好,這些都值得保留?!?br/>
回想起自己年幼時,郭石惠覺得最快樂的是等到父母回鄉(xiāng),雖然兩地離居的10年中只有3次。居澳多年后,她對傳統(tǒng)節(jié)慶更是情有獨衷。
“過去最重要的是春節(jié),一定要大家在一起嘛?!蹦腥藥е⒆臃疟夼诘臍g慶形象,也經常進入郭石惠的創(chuàng)作中,“現在最重要是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一回鄉(xiāng),發(fā)現整個酒店全都住滿香港、澳門的熟人,平時都找不齊,現在全都在了?!?br/>
此次返鄉(xiāng),踏訪福州、莆田、泉州等地,郭石惠頗為感慨:她去澳前曾呆過兩年的祥豐畫室,當年只是一個透過香港方承接歐洲商業(yè)油畫訂單的小作坊,小打小鬧;而今,福建已經集聚無數這樣的畫室,成為全球最大的商業(yè)油畫生產基地之一。
“帶領20多名首次返鄉(xiāng)的澳門青年經歷了此次原鄉(xiāng)文化充電,他們的守護傳統(tǒng)文化之旅將重新開始。”郭石惠說,澳門回歸之前,葡文、中文;回歸之后,中文、葡文。引領青年愛鄉(xiāng)愛國、認同中華文化是她文創(chuàng)之外的另一個責任,“時代如此,堅守傳統(tǒng)文化不是沒落,恰恰是潮流?!?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