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曦云:面對現(xiàn)實,承擔當下—中國當代藝術家能做什么?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4-07-25]
人生存在具體的現(xiàn)實境況中,以追求生存和幸福為出發(fā)點,在遭遇現(xiàn)實時不斷的發(fā)現(xiàn)問題,并努力解決。從個體的親身體驗出發(fā),發(fā)現(xiàn)問題→怎么辦→具體的行動→實際效果→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這個過程構成了個體生命的歷程和內容,也形成了人類的現(xiàn)實境況。
對此時此地的具體現(xiàn)實境況進行體驗、思考和實際行動,每個人都是如此,但每個人的角度、方式等都各不相同。藝術家/藝術作品,是人/行為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形式,是生存在現(xiàn)實中的人,對他的生存體驗、思考的一種特定的表達方式。人類的思維方式不愿接受雜亂無章的東西,要把它整理得井井有條,于是,在學科、領域、系統(tǒng)的劃分中,把某一類人的某種表達、實踐方式定義為“藝術”。隨著社會現(xiàn)實的流動變化,“藝術家”和“藝術”的定義,隨著具體的現(xiàn)實情境而不斷變動。藝術家首先是人,藝術作品首先是人的行為方式?!皢栴}”才是本體,“自由”和“創(chuàng)造性”才是藝術的品質所在,“藝術家”的身份和“藝術作品”的方式,當用則用,不當用則不用。
在當下的中國,與現(xiàn)實生存相關的問題層出不窮。從當代普世價值的角度看,很多問題堪稱“奇觀”;從本土親歷者的角度體驗,很多問題難以忍受。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這些問題越來越不滿時,它們成為正在或將要影響所有人的重要問題,讓所有人都越來越難以忽視或回避。
中國當下的重要問題很多,而且,很多是頑癥——從遭遇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以來懸而未決、一直延續(xù)至今??鞓坊蛲纯啵艽蟪潭壬鲜窃诤蛣e人對比中產生的。中國人當下的很多痛苦,是在和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生活方式對照中產生的。中國傳統(tǒng)文明以“人生而不平等”為基本假定,以壓制人欲和科技發(fā)展甚至犧牲國民尚武精神的方式凍結社會進步,來達到社會的靜態(tài)穩(wěn)定。而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現(xiàn)代文明,以“人生而平等,其一系列基本權利不容任何群體剝奪”為基本假定。當中國遭遇西方的這種核心價值觀和自然科學技術后,帶來的最大麻煩是史無前例的精神困擾。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使得中國傳統(tǒng)生活方式不但在國際社會中沒有競爭力,而且在本土失去了吸引力。但大多數(shù)中國人又沒有愿望或能力迅速引入和接受西方現(xiàn)代文明,據(jù)此來迅速調整、改造自己。于是,中國人便失去了既往的運行軌道,徘徊在兩個文明的隙縫中,在和平改良和暴力革命之間反復擺蕩。而磨合、締造出一種既適合自己的具體處境而又能與西方文明交融的幸福生活方式,就成為很多中國人魂牽夢繞的理想和目標。
當實踐這一理想時,真切的現(xiàn)實擺在面前,遭遇到的問題非常具體,牽涉的因素非常繁雜,與文化和體制都有緊密關系,遠不是能一蹴而就或畢其功于一役的。每個個體自身素質的提高,是其中的關鍵,這是點點滴滴的持久積累和磨煉,無法依靠暴力迅速改變。而通過現(xiàn)實事件給人的印象是:現(xiàn)代普世價值觀中的很多基本常識,很多人依然不知或誤解;對真相的忽視和掩蓋,讓愚昧的反智和短視的野蠻繼續(xù)存在。在這種狀況下,僵硬的保守派和存心不良的野心家都需要被懷疑。
概括的看,以1979年的“星星美展”為明顯標記的中國“當代藝術”有著明確目的:在求真的基礎上追求個體自由。在這種目的的驅動下,反抗欺騙、壓抑性的各種政治制度、經濟模式、文化意識。
隨著中國前些年的經濟崛起,中國當代藝術成為中國這個巨大發(fā)光體上的亮點之一,曾經被國際關注和追捧。2005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井噴,很多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市場利益的吸引下,迅速透支完自己的學術價值。
而且,近年來的社會奇觀層出不窮,網絡的發(fā)達又讓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參與進來,成為“自媒體”并迅速呼應、頻繁互動。面對這么多的社會奇觀以及“大眾”的興起,中國當代藝術界很多人的公共意識、知識儲備和行動能力相形見絀;科技成果的不斷普及化,讓藝術家們曾經擁有的視覺技術特權被更多的人輕松掌握。曾經的“新潮”、“前衛(wèi)”、“先鋒”,如今有滯后的趨勢。藝術領域里的少數(shù)杰出者在介入社會、呼應公共問題時的能力和實際效應,又讓同為當代藝術人的很多人自嘆弗如。
在網絡傳播、視覺生產技術被普及的當下,“當代藝術”的內涵和方式,如今又已經明顯拓展、改變了。艾未未通過網絡向公眾“借錢”,這樣的行動方式和所產生的強烈效應,讓擁有“藝術家”身份的人直接而巧妙影響社會的可能變成了現(xiàn)實。在這個行動之后,“當代藝術”被進一步推進,徹底撕掉了“藝術”這個溫室的塑料膜,讓躲在美術館里做被觀看、收藏的作品的“古典當代藝術方式”顯得滯后、矯情和軟弱。面對多重沖擊,當代藝術界原有的思想資源和表達方式越來越顯得滯后和僵化,不得不面對這種窘境進行調整、轉型。新的“當代藝術”,要求藝術家具有更開放的“藝術觀”和更多樣的手段、更綜合的能力。這時,那些具有跨領域資源和跨學科能力,又在了解“古典當代藝術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的人,更可能成為新的主角。
同時,中國當代藝術是當代文明遭遇中國現(xiàn)實處境后的藝術表達,對當代文明的準確、深刻理解,是當代藝術的重要內核。在中國當下的文化狀況下,繼續(xù)普及當代文明的常識,依然是最重要的。尤其,個人主義、個體權利,作為當代文明的基石,是無法回避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圍繞這些問題來展開工作,才更值得期待和關注。但近年來,很少有藝術家在這些問題上有深入的思考和精彩的表達,這既是缺憾,也可以是新的起點。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