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雙軌制”創(chuàng)作嚴重損害藝術創(chuàng)新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4-11-03]
近年來,藝術品市場的升溫為書畫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定的物質保障,他們無需再為吃喝犯愁。然而,市場是把“雙刃劍”,它可以讓有志于藝術的人心無旁騖地進行創(chuàng)作,也可以讓拜金者漸趨墮落——按照某種既定創(chuàng)作模式和藝術風格,批量生產迎合市場的商品。
那么,當今書畫家(特別是名家),應該怎樣用好市場這把“雙刃劍”呢?且聽業(yè)內人士的說法。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 王華祥——
越受市場追捧
創(chuàng)作越不自由
藝術家要用智慧去處理藝術和市場的關系。從職業(yè)角度來說,畫家想獲得市場的認可,創(chuàng)作必然會受到時代環(huán)境和客戶的影響,那么不妨把“人民”當作最大的“客戶”,讓藝術回到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創(chuàng)作出讓不同階層、不同文化素養(yǎng)的個體都能接納的作品。但是作為一種理想,畫家也應具有超越時代的精神,應該耐得住寂寞,因為市場是一把雙刃劍,通常是:越被市場高度接受的“成功”藝術家,其創(chuàng)作反而可能越不自由。
商業(yè)化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教育的侵蝕非常嚴重,對此,我自己深有體會,“錢”幾乎成為衡量藝術價值和一切事物價值的唯一標準。我曾經在2009年做過一個展覽,就叫《欲望中國》,同時還在主編的雜志《非藝術》上,幾乎每一期的主編語,都是在批判物欲橫流的現(xiàn)象。
藝術商業(yè)化導致了一個現(xiàn)象,就是藝術家的“分裂”:在面對全國美展這個“客戶”時是一種做法,面對商業(yè)市場這個“客戶”時是另外一種做法;面對西方這個“客戶”時又是一種做法。這樣的做法也很正常,因為藝術家是一種職業(yè),需要算計和考量,就像企業(yè)生產的產品如果賣不動,它就會調轉方向進行其他試探。
藝術創(chuàng)作受雇主、客戶的影響很大。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雇主和客戶是教皇、貴族,這些客戶代表了那個時代最高的藝術需求,藝術家必須要和他們匹配才能成為大師。當然如果你去深入了解歷史,會發(fā)現(xiàn)不是所有的西方畫家都會有同樣的好運氣,譬如梵·高、塞尚這些人,在當時都和普通人一樣,為柴米油鹽而糾結,為籍籍無名而痛苦。可他們沒有妥協(xié),沒有跟著當時的“印象派”市場跑,所以才有了承上啟下的“后印象派”大師。而中國的藝術市場“低俗化”,已經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后果。
我并不反對市場,我只是反對市場的“低俗化”、“低智化”和 “低技化”,我討厭缺失歷史維度的“應景”之作,反感騙人的“皇帝新衣”。我相信,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藝術創(chuàng)作的任務應當是“修復”、“重建”,“美”會回來,“技術”會回來,“東方”會回來,“中國當代藝術”將會被重新定義,商業(yè)會退回到它應該的位置。
北京畫院專業(yè)畫家、國畫家 石齊——
能“兩條腿走路”的
藝術家更高明
萬事萬物都在矛盾中發(fā)展著,其中藝術品市場與學術創(chuàng)作也是一對矛盾,但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市場,純高端的學術會脫離群眾;而沒有學術的市場,又會走向低俗。對此,畫家把握起來也是兩難,我個人覺得那種能“兩條腿走路”的畫家更高明。
在藝術品市場中,畫家如果不去炒作,價格不可能這么高,因為懂行的人并不是那么多,恰恰是不懂行的人左右著市場,這是一個矛盾。炒作也是一門學問,是一種能力,一種特點,不是錯誤,各人靠自己的能力吃飯,無可厚非。但也有一種方式,我認為值得借鑒,就是高質量的宣傳。這些年我參與過各種展覽,有的也轟轟烈烈,但冷靜下來想,好作品、好畫家很少。反倒是近幾年來廣東畫家整體抱團在北方開畫展越來越多地引起我的注意。他們一部分在繼承中前進,一部分在創(chuàng)新中前進,這種在藝術個性、藝術質量上去做宣傳的方式非常好,既抓市場,又有學術性,符合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值得學習。因為僅僅為賣畫而賣畫,卻沒有高質量的畫作是行不通的。
就我個人而言,從工藝美術做起,如果搞寫實、為市場去做“逼真”的藝術,我有這個能力,但還是很少考慮市場,幾十年來依然沉醉于搞創(chuàng)作,不愿意重復,也不想去迎合市場。因為迎合市場要有一個特點就是雅俗共賞——純俗不行,還要雅,像任伯年那樣最好。如果不想雅俗共賞,一味學術地進行創(chuàng)新,我想這也算是弱點,因為好的畫家不能被大眾接受,也是一種遺憾。
策展人、藝術批評家 徐子林——
跟著市場跑 反而遠離了市場
藝術家創(chuàng)作應該忠實自己的靈魂,只考慮個人的生存感受和內心感受,不應該考慮市場。因為藝術家生產和提供的“產品”是精神價值,應該引領市場、高于市場,而非屈服于市場。
在中國從事藝術,因為缺乏贊助人系統(tǒng),藝術家的生存要么依賴于市場,要么依賴于體制,畫家同時要為三者服務:市場、學術和主流平臺,畫家做“行活”也成為一個社會現(xiàn)實。其實,這三者本應該是統(tǒng)一的,那就是藝術家應該忠于自己的生存感受,表達自己的內心所想。
在所有的經濟行為當中,往往為市場考慮的經濟行為才是合理的,但這個定律不適合藝術品市場。藝術家太關注市場反而遠離了市場,因為藝術創(chuàng)造精神價值,精神價值應該引領市場,而不是屈服于市場。可以說,藝術家在考慮市場的時候,其實已經滯后于市場了。
目前的藝術品市場不景氣,精品少,作為策展人和批評家,我們常常遺憾看不到好作品、讓人感動的作品,市場跟風嚴重,市場參與者評價畫家的標準是名氣,而不是具體的作品。在西方,對創(chuàng)新有一種渴望,并且由衷地贊嘆和支持,這樣的機制鼓勵藝術家創(chuàng)新,讓其創(chuàng)作與市場的距離較短;而在中國,創(chuàng)作和市場的距離被拉得很長。跟風之下,名家不思進取,不斷重復自己,卻依然受到市場認可,“我就喜歡你的代表性的東西,齊白石我就喜歡他畫的蝦,誰畫綠皮狗,人家有一只綠皮狗,我也想有一只”,藝術家跟風,市場跟風,老百姓也跟風,原因還是對創(chuàng)新發(fā)自內心的支持不夠。這才是目前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大問題。
解決問題,我認為首先要改善藝術機制,通過推廣基金會模式來支持藝術的探索。西方國家早期有贊助人系統(tǒng),近期有基金會支持,藝術家不用為最基本的生存擔憂,可以追求藝術的純粹;但在中國這樣的現(xiàn)實下,如果生存成問題,活得很貧困的藝術家沒有展覽機會甚至缺乏制作作品的經濟能力,你讓他不顧生存而去追求精神感受很不現(xiàn)實。
其次,國家的教育體制沒有為提高整個國民的美學、欣賞藝術的水平去服務,美學基礎差,對藝術品的接受度非常低,甚至接受的都是惡俗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不是藝術家脫離了社會,而是社會的美學教育和藝術教育沒有跟上藝術家。
總之,倘若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心里裝的是買賣,其思想已經不屬于前沿狀態(tài),已經滯后于市場,更滯后于學術,即便產生好的經濟效益,還是會遭到批評家的批評。
中國美協(xié)副主席、廣東省文聯(lián)主席、廣東省美協(xié)主席
許欽松——
“雙軌制”創(chuàng)作嚴重損害藝術創(chuàng)新
在藝術品市場處于初級水平的現(xiàn)階段,畫家一手為迎合市場創(chuàng)作,一手為主流學術和高端展覽創(chuàng)作,這種“雙軌制”創(chuàng)作不利于藝術家的個人成長和藝術品市場的成熟,也不利于藝術對于引領和提高民眾審美能力的社會責任感。
改善這一關系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市場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有利于藝術家成長、成名,一方面也侵蝕著藝術的純粹性,損傷藝術家的文化追求。而能否超越市場,取決于畫家是否有強大的內在力量支撐其對藝術的提升。
討好市場、互相攀比,牽引了藝術家很大的注意力去關注市場而放松了對藝術的追求。而相比文學、戲劇等其他藝術形態(tài),美術界顯得更為復雜、更為動態(tài)。因為隨著西方當代藝術的進入,中國當代藝術有相當數(shù)量的創(chuàng)作和市場炒作,部分分解了社會正能量,在文化價值的指向上,沒有起到正面的作用,顛覆性越強的作品,賣得越貴,越有人捧場。如果任由市場牽著鼻子走,我們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將會在某些場合和陣地失語,危害性很大。因此,提出弘揚主旋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正能量,很有必要。
但落實到藝術品市場上,這是一個復雜的工程,會牽動社會的方方面面,并非只靠畫家的改變那么簡單。成熟的市場應該是二者統(tǒng)一的:既有藝術性,又有高效益。但在現(xiàn)階段,不在學術標桿之下對作品的藝術價值判斷,就會產生另一套價值體系——迎合市場,討好審美層次不高的人。藝術家漸漸形成兩個概念:畫這樣的東西,是拿去賣的;畫另外一些東西是去參加主流學術展覽的。觀眾也形成了這樣的感覺:市場上作品很貴,但是很俗。這種“雙軌制”創(chuàng)作嚴重損害了藝術家的創(chuàng)新,因為當畫家市場成功后,市場無形之中認定他的某一種創(chuàng)作模式和風格,畫家按照這種模式批量生產,同時害怕改變而帶來市場風險。這是一個兩難的境地:藝術家既要通過某種個性面貌、某種模式來得到認同,但一旦僵化,又脫離了藝術創(chuàng)新的原動力。
欲改變這一現(xiàn)狀,藝術家創(chuàng)作出符合時代精神的好作品是關鍵。文藝創(chuàng)作和市場關系最后會走到什么階段,藝術家自己首先要有一個預期,要提前做好功夫,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局面。具體到國畫創(chuàng)作上,水墨精神體現(xiàn)一種文化指向性和文化內涵,畫家自己的思想修養(yǎng)和思想境界都會在畫作里流露出來。
同時,拍賣行、畫廊、收藏家,跟市場相關的部門,自身的審美和素質也需提升,才能引領市場走向,讓低俗化作品份額下降,讓高雅藝術品引領收藏。
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源最后將落實到全民的審美教育之上。審美教育要從娃娃做起,從幼兒園到大學、走進社會,任何階段都不能缺失。否則,即便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知識、沒文化,沒有高雅的審美判斷,藝術再怎么探索,市場都是低俗的。另外,如何把美術館、博物館、展覽館作為藝術教育的基地,開展民眾的審美教育,也需要做出努力和探索。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