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薩12月10日電(記者尕瑪多吉 通訊員李鍵)日前,在西藏昌都博物館唐卡展中,兩幅赤紅色的唐卡讓現場不少專家震撼。這兩幅唐卡是幾近失傳的齊吾崗巴派唐卡作品,而現在這一年代悠久、幾近失傳的畫派后繼有人,令人驚喜。
齊吾崗巴畫派由雅堆·齊吾崗巴創(chuàng)立,13世紀主要流行于衛(wèi)藏地區(qū),其主要特色是在保持并吸收了尼泊爾及印度西部畫風的某些特點的基礎上,增強了本民族的繪畫表現手法,呈現出人物描繪自然流暢、裝飾圖案縝密、筆觸細致、服飾變化多樣、憤怒神像身材矮小等特點。由于這一畫派年代久遠,現在幾近失傳,除了類烏齊寺等一些古老寺院的壁畫外,現在已經很少能夠看到。
“驚艷”全場的兩幅唐卡作品出自扎巴旦增之手,西藏昌都類烏齊縣一手工藝世家的第四代傳承人。西藏文聯主席韓書力表示,扎巴旦增的作品整體呈藏紅色,佛像極富立體感,有從畫中凸出的感覺。筆觸沉靜內斂,精雕細刻之處頗有力量。
自從扎巴旦增所代表的齊吾崗巴畫派作品重新出現后,西藏就開始進一步尋找這一畫派的民間傳承藝人。據統(tǒng)計,目前除了扎巴旦增外,西藏阿里地區(qū)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名傳承人。因此,齊吾崗巴畫派的傳承顯得格外重要。
“唐卡是被朝拜的對象,凝聚了藏族人民的信仰,是更具精神內涵、文化內涵的心靈藝術品?!痹偷┰稣f,三至五年內,他將在自己的徒弟中培養(yǎng)出20位技藝超群者,以傳承齊吾崗巴的唐卡畫師,使這門絕學后繼有人。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