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央視《國家寶藏》節(jié)目中,盧芹齋和他的巴黎“彤閣”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舞臺上關于湖南出土文物皿方罍的前世傳奇中,盧芹齋被刻畫為一個倒賣文物到海外的“令人討厭”的投機商。但這個并不太為國人熟悉的名字,一百多年前在歐洲文物界舉足輕重。
盧芹齋的“彤閣”至今矗立巴黎市中心,這座中式塔樓于經年流轉中沉淀出滄桑的“中國紅”,在一片香檳色建筑中格外醒目。它幾乎出現(xiàn)在每本旅游指南上,作為巴黎最有中國風情的建筑引人駐足。盡管它長期大門緊鎖,但透過一層的窗戶還能窺見內部擺放的青花瓷瓶。
二十世紀初,“巴黎紅樓”是整個法國古董界風云際會的沙龍,其中展覽的很多文物都是從中國流散出去的青銅古玉瓷器。它們的擁有者正是彼時歐洲最大的中國古董商盧芹齋。據(jù)說,現(xiàn)今海外的中國文物中至少有一半是經他手流轉出去。
與國內“文物販子”的形象截然不同,在法國,盧芹齋是令人尊敬的中國商人。一九○二年盧芹齋以僕從身份追隨國民黨元老張靜江來到巴黎從事古董生意,并于動盪時局中低價購入了大批中國古董。在紅樓中,盧芹齋不遺馀力展示和推介中國藝術,盧氏公司成為古董品質的保證,盧芹齋也被看作是令西方認識中國古董的啟蒙者,締造了西方的“中國口味”。即使在今天的拍賣市場上,印有C.T.LOO字樣的文物也會有更高價格。
毀譽參半的爭議中,晚年的盧芹齋努力辯解自己的行為是保護了這些中國藝術品。隨著一九四九年后貨源封鎖,盧芹齋在文物界隱退。紅樓也在盧氏后人中幾經轉手并最終易主。曾經的“中國羅浮宮”中精品漸去,但紅樓卻作為巴黎的文化遺產永遠塵封這段往事。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