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情侣激情小视频免费_国产成人片无遮挡无缓冲_国产真实深喉口爆91_国产呻吟大学生无套视频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收藏投資

徽州“余清齋”主人究竟收藏過多少稀世之寶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8-04-03



他是明代書畫鑒藏大家,一生收藏的書畫精品不勝枚舉。進入清代,清內廷所藏書畫中的佳作,有一半曾是他的舊藏,乾隆皇帝珍藏于“三希堂”的三件稀世之寶都鈐有他的鑒藏印識。他積多年之收藏,為后世打造了一部享有盛譽的法書名帖——《余清齋》,他也因這部傳世名帖而青史留名。

  “余清齋主人”何許人也?

  這位博學多識、眼力非凡又財力雄厚的余清齋主人,就是歙縣西溪南人(今屬黃山市徽州區(qū))吳廷。

  在明代,西溪南的吳氏宗族可謂首屈一指的徽州收藏望族,其宗族中收藏者之眾、書畫藏品之精湛豐富,在當時無與比肩。據(jù)明清之際的古董商吳其貞在《書畫記》中記載,他1639年曾到西溪南借觀吳氏收藏,他如走馬觀花地一家家一件件瀏覽,一連看了十二天都應接不暇,而那時吳氏的藏物已有十分之六都流散在外了,可想而知,當其盛時又是怎樣的景象。僅吳其貞在《書畫記》中記下的吳氏收藏元代以上書畫名跡就有六十余件。

  在西溪南吳氏各家收藏中,名氣最大的當屬余清齋。關于“余清齋”名字的由來,吳其貞認為是吳廷原來收藏了一幅王叔明《有余清圖》,故將書室命名為余清齋,并自號“余清齋主人”?;諏W研究專家汪世清先生根據(jù)史料推斷,余清齋不單是吳氏書齋名,還是吳廷與他哥哥吳國遜在北京開設的古玩店的店號。

  吳廷,譜名國廷,字用卿,號江村,生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吳家兄弟三人,吳廷排行老二。由于父親早逝,吳廷的哥哥吳國遜小小年紀就奉母命外出經(jīng)商,掙錢養(yǎng)家,資助兩個弟弟得習舉子業(yè)并入貲為太學生。后來,吳國遜帶著吳廷到了京城,以多年積累的資金購買書畫鼎彝之屬,兄弟倆聯(lián)手做起了古玩生意。

  由于吳廷博學好古,精于書畫收藏,更喜以書畫會友,因此士大夫從之游者甚眾,當時的很多文化名人都因收藏和鑒賞書畫的共同愛好與他結為好友。其中,著名書畫家董其昌與吳廷關系至為密切,吳家的“余清齋”即由董其昌親筆題寫。據(jù)汪世清先生推斷,董吳二人的相交來往或始于1590年在京城之時。翌年秋,董其昌南歸,吳廷也尾其舟水路同行,董為吳廷作《白云瀟湘圖》。1593年,董其昌入京,從吳廷處得到董源的《溪山行旅圖》。此后數(shù)十年,不論在京城還是在西溪南,董其昌都是余清齋的座上客,兩人還常常在杭州、蘇州、松江、南京和揚州等地相遇,每次相見,吳廷必拿出書畫名品與董其昌共同鑒賞。吳廷收藏的王羲之《官奴帖》、《宋米南宮書諸體詩卷》、《梁摹樂毅論真跡》《淳化閣帖無銀錠本》等眾多名跡都留下了董其昌的題跋。吳廷所藏名跡不僅提供董其昌觀賞,而且有些還長期置于董其昌手邊供他臨摹,如《唐虞世南臨蘭亭帖》就在董其昌處留存了21年才回到吳廷手中。《米元章評紙?zhí)芬脖欢洳枞ヅR寫了一個多月??梢哉f,吳廷豐富的書畫收藏,長期并不斷地提供給董其昌觀賞臨摹,為董其昌在藝術上達到更高境界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余清齋法帖刻入的名家書跡知多少?

  吳廷不僅是一位成功的古董商人,更是一位很有文化情懷的收藏家。為了能讓自己收藏的稀世墨寶能廣為流傳并留存后世,他決定傾力打造一部傳世名碑。為此,他專門邀請大名鼎鼎的書畫家、鑒賞家董其昌及董的同道好友陳繼儒住到“余清齋”,并延請歙縣著名書畫家楊明時共聚一堂,一起對其所藏珍貴書法名跡進行鑒評審定題跋,再由楊明時鐵筆雙鉤上石,匯刻成帖?!队嗲妪S》法帖刻于1596年,成于1614年,全帖匯刻了晉、隋、唐、宋著名書家名跡26種,其中多有王羲之、王獻之未刻于他帖的名跡。

  正篇六冊有王羲之《十七帖》《遲汝帖》《蘭亭序集》《樂毅論》《黃庭經(jīng)》《霜寒帖》,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蘭草帖》《東山帖》,智永《歸田賦》,虞世南《積時帖》,孫過庭《千字文》,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米芾《千字文》《評紙?zhí)贰杜R右軍至洛帖》共十八種,續(xù)篇二冊有王羲之《行穰帖》《思想帖》《東方朔像贊》《胡母帖》,王獻之《鴨頭丸帖》《洛神賦十三行》,謝安《中郎帖》,顏真卿《蔡明遠帖》共八種??倘搿队嗲妪S》的這些書法名帖,都是吳廷當時個人收藏的墨跡,其收藏之富從篇目中就可見一斑。其正篇的《黃庭經(jīng)》《伯遠帖》《中秋帖》《蘭草帖》《歸田賦》《積時帖》《評紙?zhí)泛屠m(xù)篇的《行穰帖》《東方朔像贊》《胡母帖》《中郎帖》都有董其昌的題跋。

  《余清齋》法帖大都是根據(jù)吳廷所收的名帖原本雙勾上石,較好地保存了各帖原有的風貌,比殘損后重新翻刻的碑帖價值更高一籌。此帖一經(jīng)刻成,就受到業(yè)內稱賞。晚清金石學家、書法家楊守敬稱此帖“大抵皆以真跡上石,又得楊明時鐵筆之精,故出明代諸集帖之上”,后又將此帖拓本帶到日本,受到日本書道界廣泛推崇。日本書論家中村不折稱此帖“于晉,采自晉帖的佳者或大抵稱得上真跡的鉤摹本;于唐、宋,則全采自真跡,使此帖具有權威性”,“其多收羲、獻等未刻于他帖的名跡,實為燦然?!?br/>
  天下聞名的“三?!蹦珜毝荚恰坝嗲妪S”的家藏?

  位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養(yǎng)心殿西暖閣的“三希堂”,原名溫室,是當年乾隆皇帝的書房??釔蹠ǖ那』实墼诘玫綍x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后,視為稀世之珍并將溫室易名“三希堂”以藏之,還御筆題寫了“三希堂”匾額和“三希堂記”。這三件墨寶可謂中國書法藝術的極品,其中的《中秋帖》和《伯遠帖》就是被吳廷收藏后刻入《余清齋》的原帖,現(xiàn)在此二帖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不僅如此,“三?!蹦珜氈诘摹犊煅r晴帖》其實也曾是吳廷的藏品,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此件墨寶,曾被乾隆皇帝稱為“舉世無雙,古今鮮對”,藏品上留下了歷代數(shù)十位收藏者的題跋和印鑒,其收藏過程可謂跌宕起伏。從明代王稚登、吳廷、劉承禧的題跋中可以得知,此墨寶原是明代成國公朱希忠的藏品。但身為錦衣衛(wèi)都督的朱希忠又是從何得來?這又要涉及一位落馬貪官嚴嵩。嘉靖四十四年,朝廷從嚴府沒收了大量珍寶,其中法書名畫更是蔚為可觀,后來朝廷將部分書畫拿出來折價以充武官歲祿,朱成國兄弟因此以廉價得到不少無價之寶,《快雪時晴帖》亦或在其中。

  王稚登是從一位姓盧的賣畫者手中購得此寶,后來因為急需用錢,就以三百鍰賣給了吳廷,之后經(jīng)轉手又被湖北麻城的劉承禧收藏。劉得到此寶后,不僅自己在上面題跋,還請王稚登為之題跋。

  劉承禧與吳廷關系也十分密切,兩人有一次結伴去上海,吳廷隨船帶了價值千金的古玩,但因為在上海有事耽擱了,吳廷未隨船返回,這千金古玩于是被劉承禧帶到了麻城老家。兩年以后,吳廷聽說劉承禧去世,就只身趕去吊唁,只見劉家空空如也,家里的收藏都已被人攫去。但令吳廷感動的是,劉承禧臨終之前備了一手,他將自己抵得千金的所藏之物列出清單請麻城令君用印確認,托付汝南王思延將軍轉交給吳廷,以抵兩年前的千金之值,其中就有《快雪時晴帖》。吳廷重新得到此帖,感慨萬分,稱劉承禧“臨終清白,歷歷不負,可謂千古奇事”。

  從此帖收藏經(jīng)歷推算,《余清齋帖》正篇上石之時,吳廷還未得到此帖,而續(xù)篇上石時此帖又已轉手,重新得到此帖已是《余清齋》法帖刻成8年之后。吳廷在題跋中表示將來也要將之摹勒上石,但至死也未能如愿。

  與吳廷同時代的馮夢楨寫了一部《快雪堂集》,有人據(jù)此認為他也曾收藏過《快雪時晴帖》,其實馮夢楨1604年才從王稚登家欣賞到此帖,1606年就去世了,根本沒有機會收藏,此帖也未留下馮的收藏印鑒。

  除了《快雪時晴帖》,吳廷收藏的書法名跡至少還有數(shù)十件因種種原因未刻入《余清齋帖》,其收藏的名畫因無目錄傳世,就更難統(tǒng)計了??傊?,作為當時享有盛譽的鑒藏大家,吳廷的藏品之富之精,令董其昌等名流都艷羨不已、自愧弗如。

  積四百年歷史塵埃的余清齋石刻今在何處?

  《余清齋》碑石刻成至今四百年,其命運說起來是一波三折,甚至險遭毀棄。當年,此碑刻成之后,吳家將其收藏于西溪南吳氏宗祠內,直到清乾隆年間尚被施拓。然而,太平天國時西溪南遭到毀滅性破壞,大片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和園林毀于戰(zhàn)火,劫后余生的《余清齋》刻石幾經(jīng)輾轉被休寧人收藏。

  民國初年,歙縣巖寺(今黃山市徽州區(qū))賢達鮑蔚文興建“遐廬”時,有幸購得此帖原石,于是將之砌置于“遐廬”客廳“息驄軒”照壁之內珍藏。當年,客居滬上的歙縣潭渡籍國畫大師黃賓虹先生對鄉(xiāng)邦文物的保護格外關注,1936年他受聘鑒定故宮文物時,見到吳廷收藏的《快雪時晴帖》等名跡,即寫信囑咐同鄉(xiāng)好友、末代翰林許承堯:“余清齋石刻,近聞尚在邑中。此等須加意,不可令其流于域外”。當時鮑蔚文已去世,與鮑家關系密切的許承堯也熱衷于鄉(xiāng)邦文物的保護,所以黃賓虹要把他的一絲隱憂傳達給許承堯這個知己,讓他多留點心。

  許承堯在世時一直關注余清齋碑石的留存,他在《歙事閑譚》和其主修的《歙縣志》中都有專門介紹,并注明“今原石在巖寺鮑蔚文家”。但是許承堯去世后,碑石的命運又發(fā)生了戲劇性轉折。

  徽學研究專家鮑義來先生數(shù)年前曾采訪了鮑蔚文之孫鮑弘德先生,據(jù)其回憶:當年祖父購得此套碑石花了200銀元(按當時稻谷價格計算可抵80擔共計12000斤稻谷),在他兒時的記憶中差不多有四五十方的樣子,其中的《蘭亭序集》和另一方是被鑲嵌在客廳前后兩面的。解放后,他家的客廳被分給了一戶貧農(nóng),后來,這戶貧農(nóng)為了修豬圈,把客廳夷為平地,所有刻石被棄置于廢址之上?,F(xiàn)年93歲的鮑蔚文孫女鮑帨奇(也是筆者的中學老師)給記者提供了一幅“遐廬”結構平面圖,并告訴記者,“遐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葉被改成了躍進小學。

  遭到廢棄的余清齋刻石,1962年被省博物館的葛介屏先生發(fā)現(xiàn),歙縣文物部門隨之將搜集到的33方碑石裝車運至歙縣太平橋頭的太白樓內收藏。文革之后,省政府曾昭生、周道炯來歙,發(fā)現(xiàn)藏碑,撥??钆d建“新安碑園”予以保護;1979年,刻石陳列于新安碑園碑廊壁龕內;1995年,歙縣博物館將此刻石收藏入庫保存,現(xiàn)展示于新安碑園兩清堂內的為法帖拓片。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