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非遺何氏制墨納新繼傳承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23-12-15]
“你看這些墨塊,它們色澤黑潤,經(jīng)久不褪,落紙之后,舔筆不膠,書寫立體。這么好的寶貝,怎么就沒有市場,我心痛??!”76歲的何文凱用顫抖的雙手捧出塵封的兩箱何氏墨,小心翼翼擦拭上面的灰塵,眼眶慢慢紅了起來。
何文凱是重慶市銅梁區(qū)何氏制墨第五代傳承人,2017年被確定為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何氏制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白鳛槲姆克膶氈唬廊嗽炷甲晕髦?,唐末至明清最繁盛。由于早年人們寫書信、記賬、作詩詞歌賦等都要用到墨,墨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征。我們何氏制墨是西部地區(qū)的墨中精品,是川墨的代表之一?!闭勂鸷问现颇挝膭P如數(shù)家珍。
何氏制墨工藝,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咸豐年間,距今有160多年的歷史,在晚清時達到鼎盛,成為當時文人們送禮的“奢侈品”。
何文凱介紹,“何氏墨”精選特制松煙,熬制純正牛膠,精制實用模具,技藝共分為配、疊、搓、印、烤、洗、刷、填、寫、包等10個大步驟、40余項小工序。
然而,隨著墨汁和硬筆書寫工具的發(fā)展普及,固體墨逐漸失去市場,何氏制墨銷售進入“寒冬”。
為了不讓這項傳統(tǒng)技藝失傳,何文凱將制墨技術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孫子。
兒子何永其是何氏制墨第六代傳承人,受父親耳濡目染的影響,他14歲開始就跟著學習。通過33年的學習和鉆研,他的制墨和雕刻工藝已然媲美父親。
“何氏制墨最看重的就是手上活,整個制墨過程全手工,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積累?!焙斡榔湔f。
“現(xiàn)在大家都不用固體墨了,制墨的材料難找,成本高,但購買力不足,難以養(yǎng)家糊口?!焙斡榔湔f,為了活下去,他開了一家理發(fā)店謀生。
走進何三發(fā)藝,古色古香的氣息撲面而來。店里的裝飾都是何永其親手雕刻的木匾、臨摹的字畫和研制的何氏墨。他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了解何氏墨,同時用開店的錢補貼家用,把技藝傳承下去。
所幸,銅梁區(qū)近年來大抓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2013年何氏制墨入選銅梁區(qū)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6年何氏制墨入選重慶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2019年銅梁區(qū)非遺保護中心支持何文凱將蒲呂街道的制墨加工廠廠房及設施設備保存了下來,并對制墨技術進行了部分提升;2021年,銅梁區(qū)非遺保護中心組織專業(yè)團隊對何氏制墨技藝進行制作技藝和傳承人口述記錄工程。
“我們缺乏的是宣傳和銷售平臺,其實固體墨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但是由于缺乏展示平臺,很多人不知道何氏墨,更沒有便捷的購買渠道。其次,我們還需要資金支持,做大做強形成產(chǎn)業(yè)?!苯?jīng)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何文凱對制墨工序及技法進行了改良。他希望通過市場“沉浸式”創(chuàng)新營銷方式,深入學校、景區(qū)宣傳,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和體驗制墨技藝,從而提高何氏墨在青年人群中的知名度。
生于1998年的何昇劍是何氏制墨第七代傳承人,是何文凱的孫子。何昇劍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創(chuàng)新上,他設計了大大小小、顏色各異、具有銅梁龍文化標識的包裝盒?!熬赖陌b盒能讓何氏墨有更高的收藏價值,也更能得到我們年輕人的喜愛。”何昇劍說。
“有生之年,希望更多的年輕人關注何氏制墨技藝,讓這項文化瑰寶永世流芳?!焙挝膭P說,他原工廠的制墨設備全部都保留著,等待時機成熟,何氏制墨一定會迎來“新生”。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