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黃河之濱的絲路藝術珍品走進中國美術最高殿堂,實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實、古代藝術與當代創(chuàng)造的對話。3月11日,由中國美術館、甘肅省文物局主辦的“墨韻文脈——甘肅絲路藝術珍品展”開幕,免費向公眾開放。
此次展覽延續(xù)“墨韻文脈”系列展覽主旨,匯聚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及中國美術館藏品240余件(套),涉及彩陶、簡牘、帛書、畫像磚、花磚、陶俑、木俑、寫經(jīng)、彩塑、臨摹壁畫等多個類別。展覽分為“繪塑同光”“書刻同輝”兩個部分,溯源中華藝術的文化根脈,彰顯絲路精神的壯美氣象。多件文物與藝術珍品,包括刻“フ”寬帶紋彩陶缽、天水放馬灘木板地圖、《儀禮》簡、相利善敝劍冊、元致子方書、“白馬作”毛筆、彩繪六博俑、《大般涅槃經(jīng)卷第六如來性品第四之三》、肅府本《淳化閣帖》刻石、潘絜茲的《石窟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等悉數(shù)亮相。
“書刻同輝”部分以漢字與書法的源流與演進為線索,通過史前陶器、青銅銘文、漢簡帛書、隋唐寫經(jīng)等與“書寫”相關的展品,訴說漢字書寫從萌芽到成熟的轉變、從實用到審美的轉向。距今4000多年的“フ”寬帶紋彩陶缽,是此次展覽中歷史最悠久的展品,陶缽口上刻下的“フ”符號可能是漢字的前身,閃爍著先民智慧的火花,為研究中國古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位于展覽入口處“C位”的15塊刻石,選自明代肅王本《淳化閣帖》刻石,全套共142塊,是現(xiàn)存時代最早、質量最好、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淳化閣帖刻石。這套展品宛如一座碑林,將張芝的龍蛇飛動、索靖的銀鉤蠆尾、王義之的中和遒逸、王獻之的豪邁縱橫,串聯(lián)起刀鋒、筆鋒交融的中國書法名家圖譜。
展覽中還有不少書寫工具?!鞍遵R作”毛筆作為漢代毛筆的代表作,是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精良的漢筆。這支“國寶級”毛筆長度約為漢代一尺的長度,刻在筆桿上的“白馬作”三字表明了制作工匠的名字,反映當時刻勒工名的制度,削尖的筆桿頂端則反映了當時人們把毛筆橫插在發(fā)冠上的“簪帶”習俗。
“繪塑同光”部分主要陳列畫像磚、陶俑、木俑、彩塑、臨摹壁畫等與繪畫、雕塑相關的展品,彰顯中華民族經(jīng)久不衰、代代相傳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馬家窯彩陶的紋飾,律動著原始美學的生命力,是先民對自然萬物的感悟和想象;秦木板地圖的點線,勾勒出山川的標記,蘊含著先民對家國天下的認知與守望:漢代木俑的古拙造型舞動著鮮活的張力,凝結著質樸的詩意;河西魏晉畫像磚以簡筆描繪,定格著市井的煙火與生活的溫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還精選了多幅吳作人、靳尚誼、常沙娜等前輩大師的敦煌壁畫臨摹作品,體現(xiàn)敦煌藝術的現(xiàn)代轉化與千年文脈的薪火相傳。
“感謝甘肅人民的慷慨奉獻!”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吳為山表示,這次展覽以寶藏歷史文物為主的博物館和展示現(xiàn)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美術館共同合作,使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共處同一空間,由此而梳理文脈,展示創(chuàng)新軌跡和文明歷程。近年來,中國美術館先后與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文博單位合作舉辦了“墨韻文脈”系列展覽,形成了“墨韻文脈”展覽品牌,旨在展示蘊含中華文化基因、寄寓民族審美理想的古代藝術精品,不斷彰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同時,建立新時代博物館與美術館的共享、合作新范式,為觀眾搭建起一座溝通古今的藝術之橋。
該展覽在中國美術館三層、五層展廳舉行。其中,“繪塑同光”部分呈現(xiàn)在三層13—17號廳,持續(xù)至6月3日;“書刻同輝”部分呈現(xiàn)在五層19—21號廳,持續(xù)至8月17日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