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三年展的這次變身既做加法又做減法。加法是將其更名為“亞洲雙年展”,減法則將藝術家陣容縮減為47組。今天,“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將在廣東美術館開幕。近日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主辦方稱此屆雙年展上,將有來自20個國家的47組藝術家呈現(xiàn)他們的“亞洲時間”。
誕生
一次對抗西方藝術制度的產(chǎn)物
國內(nèi)藝壇雙年展眾多的格局下,廣州三年展很早就希望對雙(三)年展制度有所革新,2011年第四屆廣州三年展就呈現(xiàn)了一個跨三年度的動態(tài)展覽。如今,廣州三年展又演變成了亞洲雙年展這一新品牌,以亞洲為基點,探討亞洲的文化、意識。這是國內(nèi)首次以“亞洲”命名的藝術雙年展,也將成為亞洲最大規(guī)模的雙年展之一。
首屆亞洲雙年展總策展人羅一平向記者指出,“亞洲”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的時空概念。隨著政治文化的多元發(fā)展、亞洲經(jīng)濟的崛起、藝術生態(tài)的開放,亞洲文化逐漸走向世界前臺,亞洲藝術也成為亞洲問題與亞洲意識的重要表征,與此同時,亞洲藝術的現(xiàn)狀與未來發(fā)展亦日益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為此廣州三年展拓展成了亞洲雙年展。
不過盡管現(xiàn)在亞洲已經(jīng)逐漸走向世界前臺,但其作為一個概念,是18世紀或更早期歐美人在討論遠東地區(qū)時的地理名字,由此造成亞洲本土意識普遍缺乏,“我們清醒地觀察到,目前歐美國家正主導著藝術雙/三年展機制的話語權,國際諸多大型藝術展如歐洲意大利的威尼斯雙年展、亞洲韓國的光州雙年展等都是這種話語權的產(chǎn)物,均以西方藝術觀念為中心,以與西方藝術接軌為標準。為突破當代藝術雙/三年展機制的西方中心主義,彰顯亞洲意識,有了策劃首屆亞雙展的初衷?!?br/> 陣容
讓世界藝術家都參與進來
盡管命名為亞洲雙年展,但這絕不是個亞洲藝術家的狂歡。羅一平稱亞雙展是“亞洲問題,全球表述”,從“亞洲人看亞洲”到“歐美人看亞洲”,再到“世界看亞洲”,“由此打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視野?!?br/> 屆時觀眾也將看到參展藝術家并不局限于亞洲范圍,而是在世界范圍內(nèi)吸納了包括中國、韓國、印度、日本、波蘭、意大利、德國、美國等20個國家的47名/組藝術家參與其中。該展主策展人張晴告訴記者,策展團隊選擇藝術家的標準是,亞洲和非亞洲國家的藝術家們都在現(xiàn)有作品中對“亞洲時間”“亞洲問題”有所呈現(xiàn)。類似荷蘭藝術家所拍的影像關注的是人販子問題,亞洲國家之間人的遷徙問題。與此同時還有西方藝術家關注亞洲淪為全球代工廠問題。
當然,雖然是“亞洲問題,全球表述”的亞雙展,不過作為東道主中國藝術家占的比例絕對是最多的,共有十余位。其中不乏當代藝術明星岳敏君等人。據(jù)介紹,岳敏君此次帶來的是新作品《墨衣》,該作品將使用一百件白襯衣,以此反映兒時的影像記憶,襯衣上染有的墨汁則代表了歷史的傳統(tǒng)。不過這還不是全部,這件作品還包括了用鞭子對白襯衣進行抽打,以此暗示施虐和受虐的關聯(lián)性,以討論大眾文化心理的形成原因。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